新常態下地勘單位面臨的新形勢
經濟發展新常態。受全球經濟環境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大背景影響下,經濟由9.5%的高速增長階段,轉入7.0%~7.5%的中高速增長期,進入提質增效的“新常態”。
地勘投入持續下降。受政策和礦業發展周期影響,我國地質勘查投入在2012年到達頂峰后,便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連年下降。從2016年數據來看,全國地質勘查投入247.29億元,比2015年減少24.6%。其中,中央財政投入63.20億元,占總量的25.6%,比2015年減少10.6%;地方財政投入81.82億元,占總量的33.1%,比2015年減少14.1%;社會資金投入102.27億元,占總量的41.3%,比2015年減少36.8%。當前已處于“黃金十年”前期的高位,且在一定時期內受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地勘投入仍將延續下行趨勢。
地勘投資結構不斷調整。地質勘查圍繞國家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需求進行結構調整,傳統固體礦產勘查需求增速逐漸放緩,勘查投入總量不斷下降,以鋰、鈷、稀土等戰略性新興礦產和以煤層氣、頁巖氣等清潔能源為代表的礦產勘查投入呈快速增長態勢,以保護環境和改善民生為重心的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農業地質、生態地質悄然興起,需求旺盛。財政資金充分發揮基礎先行作用,在水工環、地熱、地下管廊探測、環境地質調查、災害地質調查、監測與預警等領域不斷提高投資幅度。在區域性投資方面,受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倡議影響,勘查投入格局進一步調整,西部地區占比持續上升。
地勘產能相對過剩。經過“黃金十年”的快速發展,國內現有地勘單位2600余家,從業人員50萬人,依舊保持“百局千隊”的發展局面,單位間職能大體相近、業務基本雷同,同質化競爭激烈。伴隨市場下行,產能過剩問題逐漸突出,特別在煤炭、鋼鐵等領域,勘探市場出現斷崖式下滑。2016年,全國煤炭資金投入同比減少46%,鉆探工作量同比減少52.8%;鐵礦資金投入同比減少41.6%,鉆探工作量同比減少39.2%。單位間同質競爭加劇,產品單價不斷走低,利潤急劇萎縮,部分地勘單位多年來的自身儲備已消耗殆盡,陷入產能嚴重過剩的瓶頸階段。
地勘單位體制機制改革。2011年,中央發布事業單位分類推進改革指導意見,要求全國事業單位2020年前必須完成,全面吹響深化改革的進軍號角,地勘單位已正式進入分類改革時期。雖然目前為止,尚無全國統一的地勘單位改革意見和政策,各地改革進度不一,改革分類多樣,但從大趨勢來看,地勘單位從目前的生存型事業單位向實體企業集團轉型將不可避免,企業化將是地勘單位改革的主要方向。
在當前復雜的地勘經濟形勢下,地勘單位面臨生存與發展的挑戰,也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深處困境的地勘單位,應深刻認識到只有深化地勘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多元發展模式,盡快適應新常態下國家對地勘工作的發展需求,才能推動自身不斷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
地勘單位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
當前地勘行業不景氣主要是礦產品價格走低等因素引起的,但礦業進入低谷并不意味著地勘行業也進入了低谷。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對能源資源的需求仍是剛性的,在某些領域對地質工作的需求量甚至還會不斷增加,地勘行業前景依然非常樂觀。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從宏觀形勢、市場競爭格局等外部環境變化,及體制機制改革、自身發展追求等多方面考慮,地勘單位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積極迎接新挑戰、適應新常態,在產業結構上打破依靠傳統固體勘查形成的“一業獨大”局面,構建多元化產業格局,在管理模式上擺脫傳統計劃經濟制約,引進現代化管理理念,最終實現轉型發展。
在新能源上尋求發展。國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對能源的需求是剛性的,但需求結構卻產生了變化。特別是隨著國家在保護環境上的堅決態度,強調加快清潔能源的發展方向及在生物能、地熱能、煤層氣、頁巖氣等能源方面的工作部署,為地勘單位在新能源發展上指明了方向。地勘單位要實現轉型,就要順應形勢,進一步加快工作重心向新能源勘查轉型步伐,把新能源勘查作為煤炭勘查后的主攻方向。
在服務生態文明領域需求發展。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布局中,近年來國家修訂了《大氣污染防治法》,出臺了“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等環境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制定了《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三五”規劃》《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基本思路》《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等發展綱要,并嘗試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資源環境監測預警機制,這些都為地質工作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需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和災害地質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服務民生地質領域尋求發展。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不斷推進,國家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綠色化發展戰略,將帶動地質勘查更多地拓展民生領域。近年來,國家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2017年再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管廊2000公里以上;高度重視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在各省市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基金”,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力度;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安全,部署開展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解決區域性缺水難題;部署開展全國第三次土地調查、不動產測量、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落實推進土地整治、土地復墾與開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項目,為地質工作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國家重點扶持領域尋求發展。中國夢的實現,需要能源與礦產資源方面的有力支撐。“一帶一路”建設,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長江經濟帶發展、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也迫切需要地勘單位提供基礎性、先行性工作。這些戰略行動釋放出的改革紅利,為地勘單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舞臺,地勘單位應積極研判形勢,緊扣發展機遇,尋求在這些領域的參與點、契合點,搶占發展先機。
在礦業權開發上尋求發展。礦業權是地勘單位能否成功轉企的關鍵,在長期計劃經濟和事企混合經濟體制下,地勘單位工作成果無償上交給國家,地勘活動只有投入,沒有產出。地勘單位要實現成功轉企,必須重新建立起投入產出循環機制,取得其作為市場交換的商品——探礦權、采礦權及礦產品,才可能作為獨立個體參與市場競爭。因此地勘單位在體制改革過程中,礦業權的取得至為關鍵。
在提升市場競爭力上尋求發展。地勘市場的萎縮加劇了地勘單位間的競爭,如何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離不開地勘單位自身實力的提升。特別是當前地勘單位改革進入深度調整期,事轉企被逐漸提上日程,作為走市場的獨立企業,地勘單位要想在市場中求生存、求發展,就必須不斷引入現代管理理念,在管理模式、制度上與市場接軌,并不斷完善組織架構、加強內控管理、強化預算管理、提升法制化管理,推動地勘單位形成科學化、法制化的管理機制。
地勘單位轉型升級的發展建議
轉變思想觀念。思想決定出路。地勘單位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立足,就決不能還沉浸在傳統事業單位身份優越感中,還在以觀望的態度,坐等礦業市場春天的到來。必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毅力,從思想上摒棄傳統“等靠要”的觀念,深刻領悟供給側結構調整背景下地勘單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深刻認識當前地勘單位轉型升級的必要性,充分判斷未來市場對地質勘查的需求,主動出擊,積極作為,投入到新常態下地勘單位的轉型發展中來。
拓展服務對象。針對當前地勘單位主要將產業布局在礦產勘查和地質鉆(坑)探方面,服務領域較窄,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的狀況,必須在服務對象上另辟蹊徑。應著力加強與政府部門的聯系,順應國家重大戰略調整,在“京津冀一體化”“雄安新區規劃”“長江經濟帶發展”“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海洋強國戰略”,以及建設中開展多層面地質工作。加強與自然資源部門的聯系,在當前受國家關注度高、投資前景好的環境地質、災害地質、生態地質等方面主動出擊,尋找更多的合作空間,并嘗試發展海外業務,申請地質援外項目,爭取走出國門。
拓寬服務領域。樹立“大地質、大生態、大服務”的理念,在服務能源保障上,順應國家能源結構調整方向,在生物能、地熱能、煤層氣、頁巖氣、風能等清潔低碳能源上著重勘查,在鋰、鈷、“三稀”等戰略性新興礦產資源上主動勘查。順應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需求,拓展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等海洋資源地勘業務領域,為海洋經濟發展、重大工程建設、海洋地學理論創新等提供重要基礎數據支撐。在服務生態修復上,抓住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機遇,在地質災害勘查治理、水土壤污染防治、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土地復墾等方面,主動對接,積極參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特別是在地質災害勘查治理領域,應正確認識我國地域廣闊,地質條件復雜,由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引起的地質災害易發地區面積達712.2平方公里這一現狀。抓住“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資源環境監測預警機制”的有利時機,在地質災害勘查治理領域積極作為。在服務民生地質領域,緊扣國家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發展戰略,進一步向工程地質、農業地質、城市地質等公益性地質調查領域進軍,在地下管廊建設、地名普查、第三次土地調查、不動產測量、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上充實人員、增加投入、主動參與。在服務礦山生產建設上,加強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煤礦安全監測、煤礦水患調查、采空區積水探測、井下物探方面的服務溝通聯系,認真分析研究,主動回訪,驗證準確率,提升服務質量和信譽。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改革思路,重點在降成本、補短板上下功夫。樹立厲行節約的理念,以成本管理為契入點,梳理管理流程、完善過程管理,堵塞“跑冒滴漏”,找出降本增效的關鍵節點,提高管理效益,提升競爭能力;補齊人才、技術、資質、設備等制約轉型發展的短板,在人才引進上廣開進賢之路,對適合現代企業制度的中高級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對關鍵專業、緊缺專業有經驗、有技術、有證書的“三有”人才,多方施措、重金招聘,為單位發展助力。在技術服務上建立科技創新平臺,完善探索“產學研”合作機制,提高科技創新理論水平,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打造地勘創新品牌,做到技術精湛、理念先進,提高市場占有率。在資質提升擴項上,重點在地質災害、土地復墾、環境監測等國家生態文明發展方面的資質上下功夫,不斷擴大業務范圍。用好財政資金和自有資金,加強政策引導,優化資源配置,有計劃地引進科技水平高的先進設備,提升裝備水平,形成通過提升基礎實力帶動經濟增長的良好局面。
深化企業改革。在內部企業改革上,地勘單位需要對現有產業進行戰略發展規劃,制定發展愿景、細分發展規劃,并針對具體確定的重點核心業務,制定業務發展部署,如為形成自己的優勢產業,采取什么樣的途徑,通過幾年的發展,使該業務在某一細分市場上達到什么樣的程度等。積極引進現代企業管理理念、模式和制度,告別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陳舊管理模式,逐步建立績效考核管理、完善內控制度體系,建立過程化管理、深化全面預算管理、加強經營風險管理、引進大型管理軟件等,形成科學化的管理機制。
把事業單位體制與公司治理結合起來,針對地勘單位下屬企業,按照“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企業規章制度,進一步明晰事企界限、分體運行。科學合理構建運行機構,明確職責分工,建立規范的企業法人治理機制。因企施策,鼓勵下屬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推動國有資產資本化,使國有資產動起來、活起來。
地勘改革不僅需要自身的內生動力,還需要政府部門在體制機制方面給予諸多的助力,既要強調“改”,也要強調“解”。即在強調改革的過程中,重視行業共性問題、歷史欠賬、實際困難等方面。針對地勘單位在建制60余年來普遍存在的歷史欠賬過多,長期處于“打工”角色,礦業權取得不足等問題,國家于近期出臺了《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方案》,各級自然資源管理部門,尤其是省級自然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需要在礦業權申辦方面給予積極幫助,提高地勘單位干部職工投身轉型升級的積極性。同時地勘單位也要及時掌握具體改革措施和實際操作程序,把握發展先機,為下一步分享改革的政策紅利做好準備。
地勘單位改革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地勘單位能否成功轉型,事關單位生存質量和發展前景。地勘單位要積極研判、認真分析、主動作為,順應國家戰略規劃和能源結構改革調整,積極推進本單位的改革突破和轉型發展,通過創新發展理念,發揮專業優勢,找到發展的參與點與契合點,成為新常態下社會經濟發展的排頭兵。(中國礦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