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的發展模式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演化過程,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特征相適應。全球范圍內,工業化初期傳統粗放式采礦方式在滿足當時工業化需要的同時,也造成了大量土地、植被、水體和景觀的破壞,在社會上形成“臟、亂、危”的印象,使得礦業一度被當作生態環境的破壞者而備受指責。
然而,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包括礦產資源在內的資源安全問題至關重要,礦業的資源保障和產業支撐作用不容忽視。目前全國有9萬多座礦山,礦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約為5%,礦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不可替代。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的時代發展目標,“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及新發展理念對各項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過去許多思維慣性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已經不再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在此形勢下,傳統的礦業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礦業綠色轉型和創新發展勢在必行--這種改變不是簡單的漸變和修補,而是一種革命性變化。
綠色發展開啟礦業發展新篇章 礦業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產業,其發展必須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這就需要科學的頂層設計,以確保礦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相互協調、經濟社會效益最大化。然而,在缺乏多規合一的情況下,礦業發展規劃與其他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間由于缺乏有機銜接和融合,難免造成方方面面的矛盾與沖突。
傳統的礦業發展模式主要關注資源開發自身的效益和保障,沒有兼顧生態環境及其他產業發展。在經濟發展初期階段,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活動密集程度等方面的因素,這一傾向沒有帶來明顯的不良后果或者受到普遍關注。例如,在礦業開發過程中以及閉坑后的礦地利用問題,過去就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而往往被忽略掉,這樣一來勢必造成礦產資源開發規劃與其他規劃之間的沖突,尤其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黨的十八大以來,礦業企業在政府部門的引導與支持下,積極探索礦業綠色發展、重塑形象的路徑,解決了歷史疑難問題,取得了顯著成效。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與傳統意義上的礦山復墾和環境治理不同,礦業綠色發展在動力和機制上有了革命性變化。總結這方面的經驗,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是統籌規劃、頂層設計,促進“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之間的深度融合。與傳統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不同,新時代的開發方案將不僅僅局限于礦產開發本身,還關注開發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環境和閉坑后的礦地利用方式。以浙江省湖州市大煤山石灰石礦區為例,其開發利用方案不僅針對石灰巖開發自身,還涉及開發過程中的邊坡動態復綠與閉坑后的土地利用方案,賦予礦山新的生命內涵。
二是動態復綠,留下一條綠色礦業勘查開發軌跡。許多綠色礦山的開發方案中都明確了動態復綠的要求,通過采用先進技術快速栽植適應當地條件的植被,實現開發過程全程復綠,從根本上改變了礦山環境,樹立了美麗清潔的礦山形象。如今,隨著花園式礦山的大量涌現,礦業開發在給人們帶來物質財富的同時,還提供了美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三是變廢為寶,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通過調研走訪會員單位,我們驚喜地發現一大批礦業企業已經默默地啟動了綠色礦山建設。它們通過實踐證明:曾經令人大傷腦筋的廢棄礦山環境治理并不是難以解決的問題,而是難得的發展機會。這些廢棄礦山完全可以成為新型產業的承載地,給后續產業發展提供嶄新的機遇。
合作創新成礦業綠色發展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