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2018年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在京召開?,F將新時代地質調查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展現給大家。 總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聚焦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大需求,圍繞建設美麗國土的需要,堅持“全力支撐能源資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務國土資源中心工作”的基本定位,堅持“科技興局”“人才強局”和“依法治局”三大戰略,堅持“十大計劃-60個工程-300多個項目”的總體業務布局,持續推進地質調查戰略性結構調整,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質調查局,推動地質調查工作高質量發展。 總目標
到2022年,地質調查支撐服務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和國土資源中心工作的能力顯著增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大幅提升,地質科技創新能力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前五位,地質調查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 到2035年,支撐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和服務國土資源中心工作的作用更加明顯,地質科技創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當,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質調查局。 到2050年,成為世界地質調查工作的“領頭羊”,成為全球地質科技創新的引領者。 聚焦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全力打贏低碳清潔能源重大科技攻堅戰
加快推進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進程。 加強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評價和環境調查,開展關鍵技術研發。 持續加強長江經濟帶頁巖氣調查。 推進南方頁巖氣調查攻堅戰,加快鄂西地區100億立方米產能頁巖氣勘查開發示范基地建設。 加快推進重點地區地熱調查。 以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天津東麗區等為重點,組織實施京津冀地熱資源調查科技攻堅戰。啟動青海共和盆地干熱巖勘查開發示范基地建設。 做好北方砂巖型鈾礦調查。 繼續開展松遼、鄂爾多斯、二連等盆地鈾礦地質調查,加強深部鈾礦資源探測,評價典型含鈾盆地資源潛力,進行關鍵技術攻關。 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全面提高地質調查的精準服務水平
加大深度貧困區的地質調查,支撐服務精準脫貧攻堅戰。 由整體推進向精準支撐“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區聚焦聚力,開展能源資源、耕地地球化學、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及地質遺跡等調查。 加大耕地地球化學調查和地下水調查評價,支撐服務污染防治攻堅戰。 加大1∶25萬耕地地球化學調查力度,推進重點地區1∶5萬耕地地球化學調查,開展主要含水層水質調查及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創新水土污染場地的防治與修復理論和技術。完成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建設,啟動運行國家地下水監測中心。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支撐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和重大工程建設。 加強山地丘陵地區災害地質調查與風險評價試點示范、重點地區地面沉降監測、活動斷裂探測、巖溶塌陷調查與監測,加大地質災害綜合防治“五化”模式示范推廣,完善全國地質災害信息管理系統建設。 精心實施境外地質調查,支撐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通過實施“一帶一路”基礎地質調查,推進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系統的建設并提供咨詢服務,引導更多企業和地勘隊伍“走出去”。 做好雄安新區等重點區域的地質調查,支撐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 重點推進雄安新區深部三維地質結構探測和“透明雄安”數字平臺建設,加強京津冀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監測。 面向海洋強國建設,全面提升海洋地質調查能力
精心實施海洋地質調查項目。 啟動南黃海嶗山隆起油氣參數井鉆探工作。完成我國管轄海域1∶100 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成果集成,繼續開展1∶25萬三沙等圖幅海洋區域地質調查。 開展海洋地質調查國際合作和遠洋考察。 精心實施中越北部灣灣口外海上共同考察、長江三角洲與紅河三角洲沉積演化對比研究。開展與東盟國家海洋地學合作。實施太平洋、印度洋深海地質資源航次科考,深化兩極地區海洋地質研究與資源評價。 加強海岸帶地質調查。 組織編制分省的海岸帶地質調查報告和圖集,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灣等重點區域的陸海統籌綜合地質調查試點。 服務國土資源開發保護,全面提升地質調查支撐能力
全力支撐部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 推進地質調查與土地調查在規劃管理、成果服務、制度建設等方面的融合。 大力推進找礦突破戰略行動。 大力推進綠色調查和綠色勘查。加強資源集中區資源潛力、經濟技術條件和生態環境影響“三位一體”綜合評價。加強戰略性新興礦產和大宗緊缺礦產調查評價,力爭在重要勘查區、礦集區取得 重大進展,確保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第三階段目標如期實現。 支撐國家油氣勘查開采體制改革試點。 繼續優選油氣、頁巖氣有利區塊,指導、推進新疆油氣中標區塊、南方頁巖氣中標區塊勘查。 探索建立地質調查支撐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以福建省和河北省承德市為試點,探索建立地質調查支撐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區,形成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加強地球多圈層交互帶的綜合調查評價。采用衛星遙感技術持續開展耕地、林地、草地、濕地等自然資源綜合調查與動態監測。 大力推進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 以成都天府新區、廣州南沙新區等為重點,打造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的新樣板。以西安、鄭州、武漢等典型城市為試點,建設三維可視化的全要素透明地下空間結構模型。 加快推進“地質云2.0”建設。 在建成直屬單位29個地質云分節點的同時,建立輻射省級地調院、環境監測總站的分節點,擴大地質云共享服務范圍。 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增強地質科技創新能力
大力推進“三深一土”科技創新工作。 積極推進地球深部探測國家重大項目立項實施,建立地球深部結構和物質的探測技術體系。開展深海地質調查關鍵設備、裝備和技術研發,推動光學衛星星座等遙感業務衛星建設和航空物探技術裝備研發,提高國產衛星數據應用率,創新耕地地球化學評價方法。 加快推進地質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加快建設國家深地探測中心,推進華北等5個區域地質科技創新中心掛牌運行。積極推進成礦規律與礦產預測、深地動力學和天然氣水合物動力學等國家重點實驗室申報。 精心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 持續推進“化學地球”、“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兩項國際大科學計劃。適時啟動“青藏高原地學研究”國際大科學計劃。 加強地質科技國際合作。 深化與美國、加拿大、英國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地學合作,編制地質科技國際合作中長期規劃(2019-2035年)。 加強地質成果轉化和地質科學普及。 加強新方法、新技術和新儀器設備的研發,推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儀器和裝備。 加強地質調查管理,著力提高地質調查工作質量和效率
狠抓地質調查項目質量管理。 落實部“質量提升年”要求,強化項目負責人和承擔單位法人對項目質量的主體責任,壓實大區項目辦對項目質量的監管責任。依托“地質云”對項目野外工作進行全過程監管,提高在線監測、在線控制質量和責任追溯能力。建立質量通報與質量誠信黑名單制度,嚴厲查處質量違規行為,對質量不合格的項目,實行一票否決制。 加快技術標準提檔升級。 加大地質調查技術規范標準的制訂和修訂力度,發揮標準規范在質量提升中的關鍵作用。加快海洋地質、城市地質、巖溶地質、綠色勘查等重點領域標準化建設,完善中國地質調查標準體系。推動1∶5萬區調、礦調、環調規范標準上升為行業標準。 健全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體系,完善中央與地方協調聯動機制
研究制定地質調查中長期規劃。 深化新型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體系建設。 深化與“政產學研用”的多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