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2-24 來源:中國地質學會
十大地質科技進展
我國率先利用水平井技術完成天然氣水合物試驗性試采
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葉建良牽頭組織實施的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采,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新的世界紀錄,取得了邁向產業化進程的重大標志性成果。突破了從“垂直井”到“水平井”開采核心關鍵技術,實現了從“探索性試采”向“試驗性試采”的重大跨越,創新形成了水合物礦體精細刻畫、淺軟地層高曲率水平井鉆井、動力導向套管下入、未固結儲層精細改造、泥質粉砂儲層高精度防砂、井中舉升與溫壓精準測控等水合物水平井試采的技術工藝體系;創建了獨具特色的環境監測體系,進一步驗證了天然氣水合物綠色開發可行;自主創新形成的六大類32項技術,增強了深海探測與開發能力,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產業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數據重現地球3億多年生物多樣性變化歷史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之一。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生物99%以上已經滅絕,通過化石記錄重建地球生物多樣性變化歷史是認識當今生物多樣性現狀與未來趨勢的重要途徑。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樊雋軒、沈樹忠團隊聯合國內外專家建設國際大型數據庫,自主研發人工智能算法,利用“天河二號”超算取得突破,獲得了全球第一條高精度的古生代3億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樣性變化曲線,其時間分辨率較國際同類研究提高400倍。新曲線精準刻畫出地球生物多樣性演變過程中的多次重大生物滅絕、復蘇和輻射事件,揭示了當時生物多樣性變化與大氣CO2含量以及全球性氣候劇變的協同關系。
青海共和干熱巖試采規?;瘔毫言靸投ㄏ蜚@探成功實施
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部、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牽頭組織實施的青海共和盆地干熱巖勘查試采取得突破性進展和成效。一是成功實現我國首例干熱巖規?;瘍咏ㄔ?,達到規?;瘍痈脑炷繕?。二是實施兩眼多靶點干熱巖定向深井,創國內首例。三是系統建立干熱巖儲層描述與裂隙預測,以及多重改造體積定量界定方法。四是自主探索形成干熱巖壓裂復雜縫網構建與控制、高效控震、儲層成像等規模化儲層建造技術。五是探索形成一套高溫硬巖高效定向鉆進技術。
澄江動物群“麒麟蝦”的發現揭秘節肢動物起源之謎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員領導的“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在云南約5.18億前的澄江動物群中,發現了解答“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關鍵過渡型化石——“麒麟蝦”, 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雜志。麒麟蝦這一造型奇異的五眼蝦形動物嵌合了奇蝦類等多種節肢動物祖先類型和真節肢動物的形態特征,填補了節肢動物起源過程中的核心缺失環節,為節肢動物主要演化創新的起源提供了關鍵參考點。該研究同時解答了節肢動物第一對附肢的同源性和演化路徑問題,并為解析早期節肢動物之間的演化關系提供了重要信息。這一發現給生物進化論增添了一個強有力的過渡型化石證據。
大陸碰撞成礦理論指導成功實施青藏高原首個3000米固體礦產科學深鉆并揭露巨厚銅金礦體
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西藏華泰龍礦業開發有限公司等單位組成的科研團隊,在大陸碰撞成礦作用理論的指導下,在青藏高原甲瑪礦區成功實施了固體礦產首個3000米科學深鉆,精細揭示斑巖成礦系統結構,實現地質信息“透明化”,累計揭示584.36米銅鉬(金、銀)礦體,建立了完備的高原科學深鉆施工工藝,也為構建3000米以淺的資源勘查和預測技術方法奠定堅實基礎。創建了斑巖成礦系統“多中心復合”成礦作用模型,豐富和完善了碰撞造山成礦理論,并依此新發現則古朗北礦段的巨厚斑巖和矽卡巖礦體,在礦區深部及外圍取得重大找礦突破,對國內外深地資源勘查和探測技術集成具有引領示范作用。
松遼盆地北部古龍頁巖油勘探取得重大發現
大慶油田在松遼盆地北部古龍凹陷青一段地層的純頁巖內實現水平井產量重大戰略突破,試油獲高產工業油氣流,定產試采表現出穩定高產能力,平面上15口直井試油證實古龍頁巖油平面分布范圍廣,規模立體含油,輕質油帶具有較好的產油能力,輕質油帶頁巖油氣資源量達到幾十億噸。通過巖心精細描述及實驗分析化驗數據,建立了以古沉積環境控制原始優質烴源巖發育、適中的熱演化程度控制油氣富集、成巖作用控制優質儲層分布的“三控”頁巖油富集地質理論,形成了四項“顛覆性”突破認識,系統建立了我國陸相淡水湖盆純頁巖型頁巖油氣富集理論,創新形成了純頁巖型儲層大規模體積復合壓裂技術體系。成功實現了古龍頁巖油重大戰略突破,引領了我國陸相頁巖油勘探開發,有力推動了我國陸相頁巖油革命,標志著我國油氣勘探開發全面進入非常規時代。
我國在諸廣地區1550米深度發現最深工業鈾礦
以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李子穎為首席專家的科研團隊,建立了熱液型鈾礦深部地質結構三維探測技術和預測評價模型,在綜合研究和探測的基礎上,遴選了廣東諸廣南長江鉆探場址,經設計和實施長江1號(GUSD-1)科學深鉆,終孔深度1709米,取得鈾礦找礦和技術重大突破,發現鈾異常厚度大于230.4米,礦化累計厚度51米,工業鈾礦段有8層,在1550米深度發現我國目前最深的工業鈾礦,刷新我國近70年來鈾礦找礦深度最深記錄,將我國熱液鈾礦找礦深度向深部推進了500余米;進一步驗證了熱點深源鈾成礦理論,提高了技術探測深度和精度,開辟了鈾礦新的找礦空間,拓展了鈾礦成礦潛力和前景,對鈾礦勘查具重大意義。
新發現和厘定鮮水河木格措南全新世活動斷層與色拉哈擠壓階區并有效服務重大工程規劃論證
由以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李海兵研究員為首的科研團隊組織實施的巴顏喀拉地塊周緣大型斷裂帶區域地質調查等項目,確定了鮮水河斷裂帶折多山地區多條分支斷裂的精細幾何展布、構造變形特征、晚第四紀以來活動速率及地震危險性。在折多山花崗巖體內部首次發現全新世活動斷裂帶“木格措南斷裂”,精確厘定出具有高地應力潛在超強破壞力的色拉哈斷裂擠壓階區。根據上述研究成果為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提供建議,促成了施工建設單位局部優化和調整方案以及制定相應的工程防范措施,有效服務了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塔里木盆地順北超深斷溶體油氣藏富集理論與關鍵技術取得重大進展
以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云露、漆立新為核心骨干的科技攻關團隊,通過持續攻關研究,實現了順北超深斷溶體氣藏富集理論與關鍵技術的重大進展,支撐了十億噸級的順北油氣田勘探開發持續擴大。創新提出了早寒武世緩坡相優質烴源巖發育模式和冷盆、超深、古老海相烴源巖生烴模式,明確了盆地油氣資源結構序列;創新建立了超深斷溶體油氣藏“寒武多期供烴、構造破裂控儲、原地垂向輸導、晚期成藏為主、走滑斷裂控富”成藏新模式;闡明了克拉通盆地走滑斷裂控制的“儲-圈-運-藏-富”五元一體成藏機理。該成果豐富了中國海相油氣成藏理論,實現了我國海相油氣勘探類型新突破,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對國內超深層海相領域的油氣勘探開發具有引領示范作用。
煤礦老窯采空區范圍及積水情況精細探查關鍵技術實現新突破
由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水文地質局蔣向明、許超、馬瑞花、關民全為骨干的研究團隊,針對老窯透水事故占煤礦水害事故80%的嚴峻現狀,對我國14個煤炭基地采空區現狀進行了系統研究、科學分類,揭示了采空區的宏觀規律;確立了老窯采空區精細探測框架體系,揭示了集成應用多種方法綜合勘探的思路是探測老窯采空區及積水的有效途徑,成功攻克了制約老窯采空區探測技術應用的關鍵技術瓶頸。煤礦老窯采空區范圍及積水情況精細探查關鍵技術得到了實踐檢驗,成效顯著,可以有效預防老窯透水事故的發生,全面推動了煤炭采空區探測領域技術應用的發展。該成果對國內煤礦老窯采空區范圍及積水情況探查具有引領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