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型礦山產能占比提高,礦產資源集約化程度顯著提高
隨著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不斷深入,礦山整合速度逐年加大,與“十二五”初期相比,“十三五”初期我國鐵礦、鋅礦、鎢礦、銻礦大型礦山產能占比提高20%以上,螢石、鎳礦大型礦山產能占比提高10%以上,煤炭、磷礦、鉬礦、銅礦、金礦、鋁土礦等礦種大型礦山產能占比也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我國20種礦產平均采礦集約化程度為69.68%。
二、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指標情況
1.主要礦產資源開采回采率總體平穩
2.主要礦產資源選礦回收率穩中有升
3.共伴生資源利用成效明顯
我國礦產資源典型特征是單一礦產少,共伴生礦產多。20種礦產中含有共伴生組分59種,其中的38種組分已被不同程度回收利用(見表1)。各礦山共伴生綜合利用率介于20%~80%;黑色金屬礦山、化工礦山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水平明顯低于有色金屬礦山共伴生綜合利用水平。
三、主要礦產資源循環利用指標情況
1.廢石排放增速下降,廢石循環利用率提高
20種礦產年排放廢石19.65億噸,年利用廢石3.49億噸,平均廢石利用率由“十二五”初期的11.76%提高到17.77%,廢石循環利用潛力巨大。
廢石主要用作礦山地下開采采空區的充填料,其次用作修筑公路、路面材料、防滑材料、海岸造田、用作建筑材料的原料,個別礦山用作再選有用組分。
2.主要礦產資源廢石排放強度高
3.尾礦排放增速下降,尾礦循環利用率提高
除耐火黏土不經選礦直接利用外,其余19個礦種共計排放尾礦6.51億噸,當年尾礦利用量不足1.24億噸,平均尾礦循環利用率從“十二五”初期11.18%提高到18.97%,但仍處較低水平。
尾礦循環利用的方式主要包括礦山地下開采采空區的充填,其次用作修筑公路、路面材料、防滑材料、海岸造田和建筑材料的原料,個別礦山用作再選有用組分。
4.主要礦產資源尾礦排放強度高
四、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進展
1.礦產開發利用裝備水平不斷提高
節能、環保,采選工藝智能化控制、采選設備大型化成為礦業技術發展的趨勢。
煤礦綜采液壓支架、300噸級重型卡車、大型電鏟、節能型液壓鉆機、半固定移動式破碎機、大型輪斗挖掘機、高壓輥磨、尼爾森選礦機、浮選柱、立環脈動高梯度磁選機等一大批先進采、選裝備的引進和研發,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礦產資源利用技術水平。
2.礦產資源采選綜合利用技術不斷突破
以充填法采礦技術、露天開采可視化調度管理系統、遠程遙控采礦技術為代表的采礦技術,在煤礦、金屬礦采礦中得到廣泛應用。
厚煤層智能化綜采技術及薄煤層綜采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鐵礦礦漿遠程輸送技術、鐵礦破碎預選技術、反浮選技術被多家礦山采用。
鋁土礦選礦技術實現工業化并開始推廣。
電位調控浮選法在有色金屬選礦中取得良好分選效果。
堆浸、原地浸出、生物浸出技術等在低品位銅、金、銀礦和離子型稀土礦開發中廣泛應用,一大批低品位、共伴生、復雜難選冶等礦產得到開發利用。
3.礦業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率不斷提高
廢石、尾礦、煤矸石及粉煤灰等固體廢棄物利用率不斷提高,有效緩解了我國資源和環境壓力、保障了國家經濟和資源安全,促進我國礦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五、建議
1.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創新
鼓勵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三率”(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促進廢石和尾礦的源頭減量化。
2.研究制定廢石和尾礦的處置、保護和利用技術標準
加強礦山廢石監管,解決硫化礦廢石引起的礦山酸性廢水問題和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研究制定廢石和尾礦的處置、保護和利用技術標準。按照礦山廢石和尾礦相對排放強度制定差異化的管理政策。解決礦產開發利用領域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3.建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調查評估平臺和機制
優選一批行業代表性礦山企業作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數據源,開展先進技術示范,實現數據的動態更新和開發利用水平的動態監管。
(國土報)